原標題:“白話再入返回飛行試驗”之一:“把試驗場從地面搬到天上”
  國際在線消息(記者 劉軼瑤):我國探月工程將首次實施再入返回飛行試驗,飛行試驗器計劃於10月24日至26日擇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。什麼是“再入返回飛行試驗”?為什麼要開展這一試驗?試驗要攻剋哪些技術難點?在整個探月工程中又發揮著怎樣的作用?國際在線網站和環球資訊《第一資訊》節目聯合推出“白話再入返回飛行試驗”系列報道,用生活中的“大白話”幫您理解高科技。
  在青山白雲秋日好風的西昌,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郝希凡用最質朴的生活語言,深入淺出一一回答了記者的問題。在他看來,對這次試驗最形象的表達,就是“把試驗場從地面搬到天上”。
  探月工程三期主要任務:“從月球把土壤帶回地面”
  對於這次試驗,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22日在西昌進行了權威介紹:2013年12月,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後,我國探月工程全面進入“繞、落、回”三步走發展規劃的第三期,計劃於2017年前後執行嫦娥五號任務,實現無人自動採樣返回。為突破和掌握航天器再入返回地球關鍵技術,工程決定先期實施再入返回飛行試驗,即發射一顆飛行試驗器,飛抵月球附近後自動返回,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進入大氣層,經跳躍式彈起後,再次進入大氣層,併在內蒙古中部地區著陸。
  介紹里講到的探月工程三期的主要任務,用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郝希凡的話說就是:“一句話:從月球把土壤帶回地面。”
  把試驗場從地面搬到天上:“沒吃過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。”
  為了在2017年實現這一任務目標,我國的科學工作者在地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、分析、設計、製造工作。但是,這些工作依然是基於地面基礎進行的。用郝希凡的話說,“沒吃過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”。這位副總設計師坦言,“整個再入返回試驗基礎是大量的地面設計、研究和試驗工作。但是地面畢竟是模擬條件,模擬條件沒有那麼充分:比如地面要想模擬每秒11公里左右的飛行速度,那是非常難的;要模擬高層大氣的真空度和化學反應也是非常難的。因此,在地面只能分別分項做試驗,而且逼真度不夠。雖然我們也從理論上修正和補充了這些工作”。
  1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a10eaao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